8月6日,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 8月5日,全区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22例,主要分布在乐从镇、北滘镇,均为轻症病例。自7月29日至8月5日,顺德区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已实现“8连降”,疫情防控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虽然取得阶段性进展,但顺德区对于蚊媒防控并未松懈。为补充基层消杀力量,顺德区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在近日组建了一支区级消杀队,他们将在此轮强降雨后,继续强化重点镇街、村居的蚊媒防控工作。
消杀队员在蚊虫孳生地开展消杀。 受访者供图
突击队高效集结
科学作业奋战一线
为切实提升重点村居的消杀覆盖面和效率,一支由多方力量组成的区级消杀突击队迅速集结。
这支队伍从顺德区区直机关抽调250名近5年新入职的男公务员,顺德区公安系统选派250名干警(含辅警),民兵队伍分两批集结500人,另有区级医疗机构、消防队员共计198人随时待命。“绝大多数为男性,以年轻党员干部为主。”顺德区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解释,高强度的消杀工作需要充沛体力支撑,年轻力量成为首选。
顺德区级消杀突击队员绝大多数为男性,以年轻党员干部为主。 受访者供图
这支千余人的队伍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集结并投入战斗?答案在于强大的组织力。
从指令下达到全员到位,每个环节都在“加速跑”:8月2日,顺德区直机关迅速调配,250名公务员2小时内完成报名,公安系统集结的250人力量在2日下午就完成培训上岗;民兵队伍启动应急响应,首批250人于3日下午就到岗并完成培训,8月4日便有150人到镇街开展消杀行动,其余队员培训完毕后24小时备勤“吹哨即到”,确保“随时能战”。
除了区级消杀力量外,各镇街也各自组建消杀突击队,合计共有700人的力量,平时下沉村居开展日常防疫,接指令后可迅速转为区域消杀作战队,平战结合,无缝衔接。
与此同时,防护物资也同步准备到位。队员每人一套一次性防护装备:口罩、面罩、手套、冰袖。看似简单的装备,在高温天却意义重大。35度以上的天气,背着40斤设备走两小时,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因此,防护设施必须齐全。
顺德区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指挥部消杀组对消杀队员及质控人员开展系统培训。 受访者供图
专业的培训是战斗力的“催化剂”。8月2日-3日,1000余名队员完成“理论+实操”全覆盖培训:从药物配比、设备使用,到消杀路线规划,样样过关。“刚开始怕操作不好,练了两次就熟了。”消杀组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消杀的专业性,专门成立了消杀质控队伍,每次消杀行动都有“复盘机制”——质控人员全程录像,每晚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反馈问题,“发现问题当日反馈,次日即落实整改,确保消杀成效”。
培训覆盖“理论+实操”。 受访者供图
掌握了专业技能后,队员们运用科学方法投入战斗。“7点到9点、下午5点到7点,是蚊子活动的高峰,也是我们的主战场。”消杀队摸索出精准的作业规律:每天两次集中行动,清晨6点出发,下午4点再集结,确保“打在点上”。
行动路线颇有讲究。队员们采用“合围式”消杀:从片区外围向中心推进,形成合围态势,有效清除蚊虫孳生和栖息环境。当地村居则派“引路人”带路,确保合围成功并完成对各细节的消杀处理。
科技赋能立体防控
精准监测巩固成效
除了精准的地面作业,针对大面积区域和实时监测需求,顺德还引入了高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防控效能。
当前,顺德开展的消杀行动采用“超低容量喷雾 +热烟雾 +滞留喷洒 ”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超低容量喷雾是应急灭蚊最主要的方法,原理是将杀虫剂雾化为微米级颗粒,悬浮于空中,直接触杀飞行中的蚊虫;热烟雾技术与超低容量喷雾的原理相似,只是热烟雾的雾粒直径更小,易受风速影响,主要用于相对密闭的场所;滞留喷洒作为消杀辅助手段,是一种长效方式,通常在墙面、绿化带、杂物堆等喷洒形成药膜,对停落的成蚊进行灭杀。
消杀药物经过省、市、区三级每年的抗药性监测和成品药现场药效试验筛选,确保选用敏感、低毒、高效的药物。药物浓度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进行配比使用。
无人机对闲置地块开展“低空立体消杀”。受访者 供图
针对大面积区域,国家专家组联合省、市疾控部门专家开展现场应急科研攻关,制定了《无人机灭蚊技术指引》,规范无人机灭蚊消杀作业流程,提升精准施药效率,提高灭蚊效果,减少环境污染。
与此同时,国家专家组、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还在顺德部署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蚊媒监测预警设备,可实时识别白纹伊蚊及其密度。这些动态数据是指挥部的“眼睛”,让防控决策更科学,防控更精准。
通过配备专业队伍和器械,采用科学的药物,结合规范的灭蚊操作,以及动态的效果评估,目前顺德全区成蚊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通讯员 叶麒良 梅英杰
顺组宣 乐宣供图
线上股票配资,启恒配资,盛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