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将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归咎于 “湿气入体”,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听到 “祛湿就能缓解病情” 的说法。但从传统中医的专业角度来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远比 “湿气入体” 复杂。本文将从中医视角拆解其病因,澄清认知误区,帮助大家更科学地理解这一疾病。
一、先明确:类风湿关节炎是什么?
在探讨病因前,我们首先要清晰界定 “类风湿关节炎”(简称 RA)的本质 —— 它并非普通的 “关节劳损” 或 “风湿痛”,而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关节滑膜,导致滑膜发炎、增生,进而破坏关节软骨和骨骼,最终可能引发关节畸形、功能丧失,还可能累及心脏、肺部、血管等全身器官。
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
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肿胀(如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 晨起关节僵硬超过 30 分钟(“晨僵”); 病情长期发展后,可能出现关节变形(如手指 “天鹅颈”“纽扣花” 样畸形); 部分患者伴随乏力、低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这种疾病的病程长、易复发,若不及时规范治疗,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明确病因是科学防治的第一步。
展开剩余61%二、传统中医:“湿气” 是诱因之一,但非唯一病因
中医并无 “类风湿关节炎” 的 exact 病名,根据其症状,多将其归为 “痹证”(又称 “痹病”)范畴,其中与 “尪痹”“历节风” 的描述最为接近。在中医理论中,“湿气” 确实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并非唯一原因,而是 “外感六淫” 与 “内伤体虚” 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湿气” 在中医病因中的角色
中医认为,“痹证” 的发生首先与 “外感邪气” 有关,即 “风、寒、湿、热” 四种邪气,其中 “湿邪” 是关键诱因之一 —— 湿邪重浊黏滞,易侵袭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沉重、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但湿邪很少单独致病,多与风邪、寒邪结合,形成 “风寒湿痹”(这也是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初期的中医证型):
风邪善行数变:导致疼痛游走不定,比如今天手腕痛,明天可能膝盖痛; 寒邪凝滞收引:使关节疼痛剧烈,遇冷加重、遇温缓解,还可能伴随关节僵硬; 湿邪黏滞重浊:让关节肿胀明显,病程迁延难愈,病情容易反复。此外,部分患者后期可能因邪气郁久化热,或体质偏热,发展为 “风湿热痹”,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口干、小便黄等症状。
2. 中医更强调 “内因”:正气不足是发病根本
中医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理论 —— 若人体自身的 “正气”(即抵抗力、免疫力的中医表述)充足,即使外界有 “风、寒、湿” 等邪气,也不易发病;反之,若正气不足(如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衰等),则邪气容易侵袭人体,滞留关节,导致气血痹阻,引发疾病。
因此,在中医看来,“湿气入体” 只是类风湿关节炎的 “外因”,而 “正气不足” 才是发病的 “根本原因”。治疗上也并非单纯 “祛湿”,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采用 “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清热利湿、宣痹通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等综合方案,既祛除外邪,又调理内在体质。
发布于:上海市线上股票配资,启恒配资,盛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